其行至简,其意致远——访民间报人刘玉智

发布者:李端棻研究院发布时间:2021-05-10浏览次数:

久闻刘玉智老人的大名及其藏报的优秀事迹。由于文史研究的原因,也一直想前往刘玉智老人的藏报馆看个究竟。但因事务缠身,这一愿望一直悬置于心中。今年五一前夕,在贵州省扶贫开发促进会秘书长秦仁智先生的陪同下,得以前往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刘玉智藏报馆,现场感受刘玉智藏报馆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以及刘玉智老人本身的人格魅力。

刘玉智藏报馆位于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小山村民组,距离贵阳市区23公里。藏报馆总面积约800多平方米。共有三个馆:收藏馆、展示馆、字画馆。藏报馆开馆于2012年7月28日。藏报馆开馆时,贵州省人大原副主任李万禄同志,贵阳市人大原副主任、《贵阳晚报》原总编张学武同志等领导亲临现场祝贺助兴,成为轰动一时的重要社会新闻。

目前,藏报馆里藏有各类报纸50000余种。其中,《国民日报》《救国时报》《新华日报》《大公报》《解放日报》《晨钟报》《晨报》等珍贵的老报纸,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我们以《救国时报》为例:《救国时报》是革命老人吴玉章等在法国巴黎出版的中文报纸。1935年12月9日创刊,初为周刊,1936年1月第六期起改为五日刊。1938年2月10日停刊,共出版152期。该报以海外华侨为主要读者,发行43个国家。抗日战争时期广大海外华侨踊跃支持抗战,与《救国时报》对抗战的大力宣传不无关系。而今,《救国时报》已经成为我们研究抗日战争的一种重要史料。

与此同时,藏报馆还收藏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贵州日报》《贵阳晚报》等省内外的当代报刊。此外,“丝绸报”“伞报”“请柬报”“生肖报”“福报”等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报纸亦成为刘老收藏的对象。

我们来到藏报馆时,正值刘玉智老人摔伤愈合的初期。经与刘玉智老人的妻子蒋女士交流得知,刘玉智老人为了筹办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报刊展,在高空布展时不小心摔伤,导致布展计划延迟。现在老人虽然能够拄着拐杖作简单行走,但伤痛尚未完全恢复,行动亦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藏报馆参观的过程中,刘玉智老人的妻子蒋女士一边陪同我们参观藏报馆,一边热情地向我们解说与推介了藏报馆所精心收藏的各类报纸。蒋女士说,丈夫刘玉智为筹建藏报馆,付出了毕生的心血。目前虽然有相关机构愿意出资购买藏报馆所有的藏报,但刘玉智老人始终不为所动。因为刘老已经将藏报馆当作其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轻言向外方处理自己创办多年的藏报馆。

在藏报馆接待大厅,刘玉智老人坐在沙发上接待了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刘玉智老人就藏报馆创建的前前后后向我们作了饶有兴趣的介绍。刘老指出,创建这样一个民间藏报馆,完全是出于自愿。在历经人世的风雨变迁之后,刘老深知历史与文明传承的重要性。而报纸则是历史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基于这一认识,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报纸了解历史,传承文明,刘老便萌生了自费创建藏报馆的念头。

据刘老介绍,藏报馆创建以后,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不断的有社会民众自发前来阅报,不断的有相关单位要求将藏报馆作为职工信息教育的基地,不断的有高校的学子前来探寻历史上的重要足迹。甚至还有省外的相关机构要求与藏报馆共同举办报刊展示活动。截至目前,藏报馆接待的来访者已经超过8000余人次。刘玉智本人也被推选为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在与刘老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报馆在刘老心中厚重的份量与历史文化价值。刘老强调,藏报馆会一直办下去。将来自己即使精力不济了,也希望自己的后人能赓续自己的藏报事业。期待通过藏报馆这一文化平台,让藏报馆释放出持续的文化价值与影响力量。

在与刘老交流的过程中,刘老也袒露了藏报馆目前所面临的困境。譬如:随着藏报馆收藏的报纸品种与数量的不断增多,藏报馆的收藏空间越来越受限;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体力的减弱,报纸的搬运与展陈亦受到一定的影响;受藏报馆条件的限制,旧报纸的防潮保护问题也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鉴于此,刘老期待能有更多的社会志愿者加入到藏报馆报纸的加工、整理与保护当中来,以破解藏报馆当前所面临的困境。

本次交流,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刘玉智老人对报纸的坚守与执着精神。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刘玉智老人放弃自己的其他业余爱好与悠闲生活,一直致力于报纸的收藏、保护与整理,坚守着传承文明的理念。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毅力!

壮哉!刘玉智老人!其行至简,其意致远!